栏目分类
新闻动态
1985年11月,即将开启赴日访问行程的印度总理甘地收到了来自黎笋的邀请,邀其前往越南。随后,甘地针对自己的访问日程做出了临时性调整,决定在越南河内市作一日停留。
彼时,黎笋内心的期望是甘地能够充当起中越之间的“协调者”角色,以便促使中越再度恢复那种和平且友好的双边关系。这一想法没过多久便传至中国境内。获悉此事后,邓小平并未给予黎笋一个肯定的回应,而是提出了相应的条件。
在黎笋上台之后,一贯表现得极为嚣张的越南,缘何竟会产生认输的想法呢?而邓小平同志又因何对越南所提出的相关提议暂且未给予答复呢?
【一、悄然变化的国际关系】
中国未曾料想到中越关系会走向交恶的局面。要知道,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里,中国始终如一地对越南的独立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给予大力支持与援助。彼时的中国自身尚处于发展阶段,然而举国上下却齐心协力为越南的战争贡献援助力量,全体国民都心甘情愿地节省各类资源,并将其源源不断地运送至越南。
中国出于便利物资运输的考量,特地精心研究并开发出了连接老挝、柬埔寨与越南的运输通道。在这些运输通道之上,中国源源不断地为越南送去了包括粮食、武器等在内的诸多物资。在物资运送的过程中,需时刻躲避美军为阻挠中国对越南施以援手而发射的炮弹,情形可谓十分艰险。然而,中国派遣的支援队伍毫无畏惧之色,以坚定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成功完成了国家交付的任务。
另外,中国曾大力协助越南开展国家层面以及经济领域的建设工作,比如帮其修筑道路、搭建桥梁,兴建医疗等各类相关建筑设施。在越南领导人是胡志明时期,中越两国关系向来和睦友好,当时胡志明还满怀深情地将中国称作“兄弟国”。但当黎笋上台执政后,这位对权力有着强烈追逐欲望且野心勃勃的领导人,全然不顾中国此前给予越南的诸多帮助,并未心怀感恩之情。只是在其领导越南的初始阶段,由于越南仍有向中国寻求援助的需求,所以他才勉强承认中越之间的关系尚还维系着。
在世界格局历经变动之际,中国对于苏联企图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一争高下的行事方式并不予以认同,如此一来,中苏两国间的关系便日趋紧张恶化起来。自视为社会主义阵营头号强国的苏联,面对中国这般不与之配合的态度,心中自是极为恼怒不满。先是中苏边境屡屡爆发冲突事件,紧接着,苏联更是调遣百万大军屯驻于边境一线,对中国摆出一副虎视眈眈的架势。不仅如此,国际社会上还风传着苏联将要对中国实施核打击的种种威胁言论。
中国曾明确表明自身立场,然而越南却对此置若罔闻,进而公然无视中国的领土主权。面对这般肆意的挑衅,中国的忍耐已达极限。于是在1979年,中国毅然发起反击行动。在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军队的攻势迅猛,战线直逼河内,强大的军事压力让越南切实尝到了苦头,也给其留下了极为惨痛的教训。这一反击行动,有力地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以及国家尊严。
彼时,苏越关系处于交好状态,二者甚至一同将炮筒对准中国。然而,苏联方面虽曾与越南有过相关约定,却因苏军彼时已将部队派驻至中苏边境,在军队调配上力有不逮,难以将兵力周转至越南战场,以致当年对越南的承诺未能兑现。嗣后,随着局势不断发展变化,中苏之间的关系渐渐呈现出缓和的态势。
【二、越南认输被拒后】
1985年之际,中苏关系呈现出日益缓和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与美国在世界范围秉持维护和平发展这一观点上达成了共识。就在这一年,中国做出重大决策,宣布裁军100万人。而此前一年的国庆阅兵,已然让各个国家充分见识到了中国雄厚的军事实力。另外,在国际层面上,对于越南在柬埔寨驻兵一事的谴责之声愈发强烈,其态势已然发展到即便苏联也难以再对越南有所偏袒的程度。黎笋敏锐地察觉到国际形势对越南极为不利,于是嘱托甘地向中国传递示意认输的想法,期冀中越双方能够摒弃前嫌,再度恢复往昔的友好关系。
令人惋惜的是,黎笋期望的投降之举并未获得邓小平的应允,随后越南党内便滋生出了诸多纷争。起初,在越南国内政治舞台上实力位居第二的黎德寿家族,竟在重要的政治会议上肆意摆架子,公然给黎笋难堪。紧接着,该家族又毫不避讳地指出,在黎笋集团的引领下,越南的政治经济发展已然出现了严重失误,并且还着重强调当下越南极有可能被那有着与中国恢复建交意向的苏联所抛弃。处于这般局势之中的黎笋,仿佛已被架空,全然丧失了能够答应邓小平所提出求和条件的权力。
当黎笋表露出认输之意时,邓小平并未即刻应允,而是设定了相应前提条件。其一,越南方面必须从中越边境撤回其军队,终止双方在边境的军事对峙局面,让边境地区回归正常的管理状态;其二,越南要将派驻在老挝、柬埔寨的武装力量全部撤离;其三,越南还需负责把那些流离在外的难民接回本国安置。唯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会予以答应。
彼时,邓小平明确指出,倘若越南能够达成上述三点要求,那么中方将会同意与越南恢复正常的建交关系。并且,即便是1978年中国所撤回的对越各项援助,也依旧能够再度继续施行下去。
彼时,黎笋已然失去了实际的权力,纵有满腔抱负,却也无力施展。黎笋自是不愿背负臭名,沦为遭人唾弃的领袖,于是萌生出要切实为越南贡献一番的念头,期望借助发展经济的途径来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准。可叹的是,彼时的越南已然错失了发展的绝佳契机,此前一直将精力耗费在出兵侵略他国之上,在这样的状况下,想要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发展,对越南而言,无疑是难如登天之事。
1986年,随着黎笋的病逝,阮文灵登上了越南的政治舞台。彼时,为了契合时局的发展变化,阮文灵着手开展了一系列举措。他先是对越南宪法以及党章当中涉及反华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修订,而后又郑重宣布,将驻扎在柬埔寨境内的全部越南军队予以撤离。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越南一方面成功避免了继续遭受来自国际层面的严厉谴责,另一方面也让中国切实感受到了其想要做出改变的那份诚意。基于此,中国依照邓小平当年所达成的相关约定,重新恢复了与越南之间的正常关系。
1985年黎笋认输之后,邓小平并未在第一时间应允相关事宜,原因在于彼时的中国已然足够强盛,拥有了依据本国的外交准则来构建外交关系的底气。于国际舞台之上,中国始终肩负着身为大国应尽的责任与担当,具体而言,那便是全力维护亚洲乃至世界范畴内的和平局面,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侵略行径。也正因如此,当邓小平向越南提出相关建议之时,其中明确包含了一条要求,即越南方面进行撤军。这一要求不但充分彰显了中国的担当精神,而且对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树立起应有的威望颇有助益。
显而易见,中国已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扎稳根基,在切实维护自身利益的前提下积极谋求发展,进而福泽一方,尽显大国应有的风范与气度。

